7月9日,“法治网”以《枣庄多部门协同发力 筑牢法治化营商环境基石》为题,宣传枣庄市各级政法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今年以来通过制度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升级,精准破解涉企发展堵点难点,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起坚实的法治保障体系。全文如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山东省枣庄市各级政法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秉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以系统思维凝聚协同合力,通过制度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升级,精准破解涉企发展堵点难点,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起坚实的法治保障体系。
高位统筹引领 构建协同推进格局
枣庄市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置于突出位置,印发《枣庄市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攻坚提升行动方案》,持续开展“兴企优商 政法护航”五项行动,以“小切口、小专项”为突破点推动解决涉企突出问题。同时,聚焦企业痛点制定惠企实事清单,组织开展涉法涉诉涉企案件集中评查,以靶向治理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在此基础上,全市形成“党委统筹、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法院系统深化“行政综治大联动”,走访46个重点项目现场提供法律意见100余条;检察机关设立5个企业家驿站,在工业园区一线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公安机关推行“七必巡”工作法,强化企业周边治安防控;司法行政机关构建“1+1+1”行政执法监督队伍,推动执法规范透明;市场监管部门牵头整治涉企乱收费,查处价格违法案件并罚款1.7万余元。多部门协同发力,共同绘制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全景图”。
聚焦执法规范 筑牢公平公正防线
规范执法行为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环节。枣庄市以“山东省涉企行政检查平台”推广应用为抓手,实现所有入企检查“事前报备、扫码入企、全程留痕”闭环管理。市市场监管局通过“会用、要用、必用、规范用”四步举措,推动执法人员全员熟练使用平台,截至6月底已报备涉企检查信息23条,有效杜绝“任性检查”。全市300余个行政主体、8700余名执法人员信息全部备案,入企扫码率达100%。
在执法监督创新方面,枣庄市司法局组建行政执法监督员、专家、法律工作者“1+1+1”队伍,建立四项联系企业机制;滕州市试点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与行政监督贯通机制,今年以来移送涉企执法问题线索4份,涉及6个行政执法部门。公安机关推行执法“双清”机制,实现警情“日清零”、案件“月清仓”,通过网上巡查、现场突击检查等方式强化全流程监督,今年已评查涉企案件46件,有效规范执法行为。
深化服务创新 释放法治惠企效能
从“事后维权”到“事前预防”,枣庄市不断延伸法治服务触角。市法院打造“桑榆解纷”商事调解品牌,吸纳退休法官参与涉企纠纷调解,联合200余家调解组织建立“法院+行业协会”模式,发放《企业法律风险防范问答手册》140余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市检察院办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通过“一企一策”帮促团队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100余万元。
司法行政系统开展“律护企航”专项行动,组建10支专业法律服务团队,为高端装备等产业提供合规管理指导;创新“N+3”产业兴市调解室模式,在工业园区和镇街商会实现调解服务全覆盖,第一季度办理“不罚、轻罚”案件1785件,为企业挽回损失265.74万元。市市场监管局推行“三书同达”制度,在行政处罚中同步送达合规建议书,推动企业从“被动整改”向“主动合规”转变,构建“处罚—修复—合规”全链条监管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 推动长效机制建设
针对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枣庄市以制度创新破解深层矛盾。在行政复议领域,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受理、快审快结,今年上半年办理涉企复议案件21件,挽回损失160余万元,复议决定履行率保持100%。在涉企调解方面,推动建立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调解员激励制度,逐步填补行业服务盲区。
为打破部门数据壁垒,枣庄市正着力推进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减少重复录入负担,提升“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联合检查效能。同时,持续清理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
从政法机关到行政执法部门,枣庄市以“一盘棋”思维凝聚法治合力,通过一个个具体举措、一项项制度创新,将法治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正如枣庄市委政法委分管负责人所言,全市政法系统将始终以“法治护航发展”为主线,不断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山东省枣庄市司法局 王成 高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