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创建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资料

八五普法·印象枣庄 | 峄城篇:榴乡法雨润无声 法治之花结硕果

来源:峄城区司法局时间:2025-07-25



【开栏语·编者按】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国家治理的利器,更是守护民生福祉的坚固盾牌。自 “八五” 普法启动以来,枣庄大地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深入人心的法治宣传教育热潮。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校园,从企业到社区,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法治的精神正融入每一个枣庄人的日常。为全面展现枣庄在 “八五” 普法征程中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我们特别推出“八五普法·印象枣庄——枣庄八五普法巡礼”专栏。 透过这个专栏,我们不仅是在回顾过去的成绩,更是在凝聚未来的力量。让我们一同跟随文字的脚步,探寻枣庄普法的精彩故事,感受法治枣庄的独特魅力,共同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枣庄贡献力量。

今日刊发峄城篇。




峄城区:榴乡法雨润无声 法治之花结硕果

在枣庄市峄城区这片盛产石榴的土地上,法治的种子正随着一场场“及时雨”悄然生根、开花、结果。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峄城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紧扣“精准普法、创新普法、实效普法”核心,将法治精神融入石榴之乡的烟火气中,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城乡百姓的生活习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法治动能。

01
根基稳:擘画普法 “路线图”

峄城的普法工作,首先赢在“稳扎稳打”的布局。《峄城区“八五”普法规划》并非纸上蓝图,而是化作每年的“普法工作要点”,从区委常委牵头的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定期议事,到各镇(街)、区直部门专人专岗负责,形成了“党委抓总、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闭环。

“谁执法谁普法”在这里有了清晰的“任务清单”。《“一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活动方案》让49个部门明确了“何时普法、普什么法”—— 市场监管局在“3・15”解析消费维权案例,应急管理局在“安全生产月”手把手教安全法规,司法局则牵头统筹,让普法像石榴结果一样,一环扣一环。

经费保障、队伍建设同样扎实。从宪法主题广场的四大宣传板块更新,到普法志愿者队伍扩容提质,每一分投入都用在刀刃上,为普法工作筑牢了“压舱石”。

02
靶向准:滴灌式普法入人心

在峄城,普法从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像给石榴树浇水一样“精准滴灌”。

对领导干部,“会前学法”成了常务会的固定环节,18次学法、8场法治讲座,让“依法决策”成为本能;3000余名党政干部每年参加普法考试,“述法评议”晒出学法成效,“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持续释放。

对青少年,62所中小学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榴花朵朵”未检团队将模拟法庭延伸进校园,10万余名学生在“法治故事会”里懂得了“冲动的代价”。未成年人观护基地里,曾经迷途的少年在这里重树法治信仰。

对农村群众,488名“法治带头人”、1357名“法律明白人”就像散布在乡村的“法治石榴籽”。他们带着《民法典》手册走村入户,用方言讲解土地承包、婚姻继承条款;317户“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挂牌亮身份,成为邻里身边的“活法典”。

宪法宣传周里,宪法主题广场上的“法治典故名言” 吸引老人驻足;民法典宣传月中,“峄城司法行政”公众号的260余条法规解读及法治短视频,让村民刷着手机就学懂了“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03
形式活:让普法“潮”起来

峄城的普法,总能玩出新花样。

“指尖上的普法”越来越火。“峄城司法行政”公众号1400余条推文,把电信诈骗案例编成“情景剧”,把婚姻法规做成“漫画”,阅读量动辄过万;线上法律知识竞赛,让年轻人在闯关答题中轻松学法。

“订单式服务”送到企业门口。“法润榴企”法律服务团可不是简单送本法律书,而是深入石榴深加工企业,排查合同风险、规范用工制度,2024年就解决了27件企业“挠头事”,让老板们能安心搞生产。

“庄户剧团普法”融入民心。在峄城的田间地头,活跃着一群特殊的“普法使者”——庄户剧团的演员们。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凭着一副好嗓子、几件简单乐器,他们就把《民法典》里的继承条款编进柳琴戏唱段,把邻里宅基地纠纷写成相声包袱,让“借钱要写条”“分家看法律”这些理儿,顺着唱腔、伴着笑声,悄悄融进了村民心里。

法治阵地也成了“打卡地”。53处法治文化阵地遍布城乡,阴平镇东金庄村的“法治文化一条街”,法治长廊两侧的展板彩图生动鲜活,道路两边的法治路牌醒目直观;坛山街道凤鸣湖法治文化公园在建中,未来将成为市民散步学法的新去处。其中,1处省级示范基地、19处市级示范点,让“出门见法、转角遇法”成了常态。

04
成效实:法治花开满乡村

峄城的普法,最终指向“解决问题”。在这里,普法与治理如同“一体两翼”,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法治带来的好处”。

在峄城,1个国家级、9个省级、127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像一颗颗饱满的石榴,散发着法治的芬芳。村里的大事小情,要过“村民议事会”“党群恳谈会”,矛盾纠纷找“调解室”,“遇事找法”成了村民的条件反射。

设立区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7个,村(社区)调解组织335个,配备区、镇(街)、村(队)三级专兼职调解员千余人。7600件矛盾纠纷被化解在萌芽,42件涉企纠纷标的额 190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背后,是百姓日渐舒展的眉头。

从石榴园里的普法宣传员,到车间里的“法治体检”小分队;从广场上的宪法标语,到村委会的“普法书架”,峄城的普法工作就像无声的春雨,滋润着这片土地。当法治成为榴乡百姓的生活方式,便是“八五”普法最动人的成果。

枣庄法治网 版权所有©2021
电话:0632-3321094   Email:55pf@163.com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武夷山路1379号   鲁ICP备05003539号-5
技术支持 山东英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