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我的司法行政故事】在“法治枣庄”建设的征程中,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或许是扎根基层、化解邻里矛盾的人民调解员,用耐心与智慧消融分歧;或许是奔走在普法一线的法治宣传员,将法律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送到群众身边;或许是坚守公证、法律援助岗位的工作者,以专业与担当为群众排忧解难,维护公平正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枣庄司法行政人。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饱含着对法治的忠诚与对人民的深情;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却记录着司法行政工作融入社会治理、服务民生发展的点点滴滴。
即日起,“法治枣庄”新媒体平台开设“我的司法行政故事”专栏,带领大家走进司法行政系统的各个岗位,倾听来自一线工作者的心声,记录他们在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社区矫正等工作中的难忘经历与深刻感悟。
微光汇长河:我的司法行政十五年
2009年夏天,怀揣对法治的信仰,我通过政法干警考试走进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与来自全省的93名同学一起,开启了与司法行政事业的不解之缘。两年的系统学习,让我逐渐褪去青涩,对“司法行政”这四个字有了更深的敬畏。
2011年,我来到山亭区基层司法所,真正走进司法行政的第一线。在这里,法律不再是书本上的条文,而是田间地头、家长里短中真实的人生。记忆最深的是那一对因宅基地反目成仇的亲兄弟。调解室里,他们怒目相对、各不相让。所长带着我一遍遍登门,量地界、唠家常,终于在某个午后,兄弟俩在老屋前想起他们的童年,手终于握在一起。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法律从来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可以渡人彼岸的桥。那些用脚步丈量民情的日子,让我学会了用最朴实的方式,传递法治的温度。
后来我走上法治宣传岗位,从“六五”普法到“八五”普法,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山亭普法工作的点滴成长。我们探索“两述一员”“三个一体化”机制,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创新。更让我自豪的是,在全局共同努力下,山亭区司法局党组织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局党组被评为“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山亭区成功创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能够置身于这样的集体,我倍感光荣,也更深知肩上的责任。
如今的我,在公共法律服务岗位上,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带着期盼与焦虑的群众。记得那位为子女赡养问题奔波的老人,当我们帮她联系援助律师、最终化解家庭积怨时,她捧着调解书泪流满面:“法律没有抛弃我。”那一瞬间,我触摸到了这份工作的重量——它托起的,是一个个普通人关于正义的最后期待。
如果你问我,司法行政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说:它是调解成功后兄弟释怀的笑容,是老人拿到赡养费时颤抖的双手;是普法路上越走越宽的乡村大道,是社区矫正对象重启人生时眼中的光;它是黑夜中的一盏法治明灯,是风雨里的一把正义之伞。它不在于多么轰轰烈烈,而在于让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在法治的光芒下,有尊严地生活。
闲暇时,站在抱犊崮顶看群山连绵,漫步紫云湖畔沐水色天光。在这片土地上,法治正像春天的种子,悄然生长。十五年匆匆而过,我从一个青涩学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司法行政人,也亲历了从手工记录到智能办案、从单向普法到互动体验、从传统调解到多元解纷的时代变迁。
站在新的起点,我依然保持着2009年那个夏天的热忱。因为我知道,每一本卷宗背后,都是万家灯火;每一次普法宣讲,都在播种信仰;每一件法律援助,都在守护一个个具体的人生。这就是我的司法行政故事——平凡如苔米小小,也学牡丹盛开;细微如涓涓细流,终将汇入法治建设的浩荡长河。
本期作者:褚蕾 山亭区司法局党组成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