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我的司法行政故事】在“法治枣庄”建设的征程中,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或许是扎根基层、化解邻里矛盾的人民调解员,用耐心与智慧消融分歧;或许是奔走在普法一线的法治宣传员,将法律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送到群众身边;或许是坚守公证、法律援助岗位的工作者,以专业与担当为群众排忧解难,维护公平正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枣庄司法行政人。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饱含着对法治的忠诚与对人民的深情;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却记录着司法行政工作融入社会治理、服务民生发展的点点滴滴。
“法治枣庄”新媒体平台开设“我的司法行政故事”专栏,带领大家走进司法行政系统的各个岗位,倾听来自一线工作者的心声,记录他们在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社区矫正等工作中的难忘经历与深刻感悟。
我是山东龙头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党员律师。自2018年正式执业以来,始终以《律师法》要求的“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根本准则,在每一个案件中践行法治信仰,在日常服务中传递司法温度。回顾执业生涯,我深切体会到,律师不仅是法律的实践者,更是法治进步的见证人和推动者。作为一名党员,我更应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律师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执业近八年来,我从初出茅庐的青年律师逐步成长为律所合伙人,并担任党总支副书记。角色的转变带来的是更重的责任与更深的思考。我意识到,律师的专业能力不仅体现在法庭辩论和法律文书中,更体现在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和对群众关切的体察中。 为此,我策划并持续推动“春风三月”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这不是一时兴起的短期项目,而是我们律所坚持多年、深入人心的品牌公益行动。我多次带领青年律师志愿者走进乡村田埂、社区街道和民营企业车间,开展法治宣讲、合同审查、劳动争议咨询等实实在在的法律服务。有一次,在某乡镇普法现场,一位老人握着我的手说:“以前总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今天才明白,法律是帮我们老百姓解决问题的。”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也更坚定了我把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一个角落的决心。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律师的价值不仅在于办理大案要案,更在于让法治的光芒照进普通人的生活。作为一名党员律师,我应当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在服务中倾注真情,才能真正做到“让党和人民满意”。 2023年9月,我面临一个重大抉择:司法部“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正在招募律师赴边疆支持法治建设。我一直怀揣着“法援梦”,希望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但当时我的孩子刚满7个月,家庭非常需要我。在艰难的思想斗争中,“党员律师”这四个字不断叩问着我的初心。我深知,法治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发达地区,更需要深入边疆、扎根基层。最终,我毅然报名,踏上了前往内蒙古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的征程。 临行前,律所领导和家人的支持让我倍感温暖。我所在的党组织及律所也专门为我举办了欢送会,嘱咐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带着组织的信任和家人的理解,坚定地走向祖国北疆,决心在这一年的志愿服务中,竭尽所能为当地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白云鄂博矿区地处高原,自然条件十分艰苦。强风、干燥和严寒对我这个山东人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最初一段时间,我甚至因水土不服多次就医。但比自然环境更严峻的是工作压力——由于没有大学生志愿者配合,整个矿区的法律援助工作全部由我一人承担。 面对巨大的案件量和群众迫切的法治需求,我迅速调整状态,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我白天接待来访群众、调查取证、出席庭审,晚上整理材料、研究案情、撰写文书,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我深知,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一次法律援助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必须对得起群众的信任,对得起“法律援助律师”这个称号。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来自山西的农民工赵大哥的案件。他在白云鄂博工作多年,临近退休才发现单位从未为他缴纳社保。由于案件涉及多个劳动仲裁院管辖,立案过程困难重重。面对赵大哥无助的眼神,我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坚定地与他并肩作战。 我先后五次前往不同仲裁机构沟通协调,梳理相关法律法规,撰写数万字的论证材料。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案件终于成功立案并获得胜诉裁决。当赵大哥拿到裁决书时,他紧紧握住我的手,泪水盈眶地说:“王律师,没有你,我这辈子就真的没有指望了。”这一刻,我深切感受到法律援助的深远意义——它不仅维护了个体的权益,更守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援边的一年里,我收到了四面锦旗,当地法律援助中心的同事告诉我,这是中心成立以来第一次有受援人赠送锦旗。这份认可,属于所有坚守边疆的法律工作者。 我深知,法律援助不能仅停留在个案救济层面,更要从根本上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和地区的法治环境。为此,我积极投身普法宣传,开展“法律进工地”“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20余场。我针对不同群体制作普法课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与群众切身相关的法律知识。 在某建筑工地的普法讲座后,一位工友特意留下来咨询如何追讨被拖欠的工资。我耐心指导他收集证据、撰写申请材料,最终帮他成功拿回了劳动报酬。这样的经历让我体会到,普法不是单向的法律灌输,而是双向的信任建立;法治建设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的实践与创新。 援边结束时,我被评为“优秀法律援助律师”。这份荣誉是对我一年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征程的鞭策。从齐鲁大地到北疆高原,从律所合伙人到法律援助志愿者,这段经历让我对法治中国建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亲眼看到法治进步在基层的实践,亲身感受到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党员律师的使命与担当。 当前,我国正处于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愿继续坚守初心,以专业能力服务人民群众,以法治信仰守护社会公平正义。我将一如既往地投身法律援助和普法宣传工作,做一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内心的好律师。我相信,通过我们法律人的共同努力,法治中国的蓝图必将变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