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我的司法行政故事】在“法治枣庄”建设的征程中,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或许是扎根基层、化解邻里矛盾的人民调解员,用耐心与智慧消融分歧;或许是奔走在普法一线的法治宣传员,将法律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送到群众身边;或许是坚守公证、法律援助岗位的工作者,以专业与担当为群众排忧解难,维护公平正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枣庄司法行政人。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饱含着对法治的忠诚与对人民的深情;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却记录着司法行政工作融入社会治理、服务民生发展的点点滴滴。
“法治枣庄”新媒体平台开设“我的司法行政故事”专栏,带领大家走进司法行政系统的各个岗位,倾听来自一线工作者的心声,记录他们在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社区矫正等工作中的难忘经历与深刻感悟。
根叶情深:一名基层司法行政人的三年札记
今年是我扎根山亭的第三个年头,三年来,从行政复议到法律援助,从纠纷调解到普法宣传,有幸见证了法治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也亲身经历了那些看似平凡却饱含深情的司法行政故事。

记得刚来司法局报到时,局长送给我一本工作笔记,扉页上写着:“法理是根,人情是叶,根深叶茂方成法治大树。”那时的我还不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深意,直到那天李大爷因为拆迁问题怒气冲冲地来到局里。我赶紧起身,搬出政策文件一条一条解释。可李大爷的情绪却越来越激动:“少拿这些糊弄人!我儿子在外打工,家里就指着这点地,现在说拆就拆,你们还是不是人民的公仆?”
就在我无言以对、手足无措之时,同事王姐倒了一杯水,陪着李大爷轻声细语地聊起了天。说起自家老屋被拆时,父亲在槐树下坐了整整三天的往事。沉默良久,李大爷长长地叹了口气,用粗糙的大手抹了把脸,说:“闺女,冲你这话,我信政府能给咱个公道。”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笔记扉页那句话的深意,法律条文就像是经线,必须有“人情味”这根纬线,才能织就温暖的“法治锦缎”。
如果说法治的温度在那杯茶里,那么司法行政人的脊梁,就藏在这碗热腾腾的面中。

那是2023年最冷的一天,一位衣着单薄的老人佝偻着身子站在法律援助中心门口寻求帮助。她的儿子在工地意外离世后,儿媳抛下残疾的孙女一去不回。这些年,祖孙俩靠着邻里接济度日,连取暖的煤炭都买不起。
那天,我们顶着寒风赶到郑大娘家中时,已是傍晚。小女孩蜷缩在角落的旧棉被里,警惕地望着我们。我蹲下身,为她煮了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当热气氤氲中,那双冻得通红的小手捧住汤碗时,小女孩的泪珠坠入碗中:“阿姨,我想爸爸了,他说过,等我长大要带我去山外看看的……”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顶风冒雪走访取证,彻夜研究法律条文,89天4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趟。
当判决书终于送到郑大娘手中时,老人“扑通”跪下来,非要给我们磕头:“好几次,俺老婆子都想抱着孙女投河了,多亏了你们,不然俺们可怎么活啊……”
这就是司法行政人的脊梁——不是铁打的,是用89天的坚持铸就的;不是冰冷的,是40里山路上的脚印温暖的。我们办的从来不只是案子,而是一个老人活下去的希望,一个孩子看世界的梦想。
当我以为这就是法治的全部时,徐庄镇的山坡上,17棵花椒树向我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去年盛夏,我们刚走进司法所院子,就听见调解室里传来激烈的争吵声。张大爷和李婶为了山坡上那些花椒树争得面红耳赤。
“走吧,咱们上山看看。”孙所长抹了把汗,拎起测量工具就往外走。烈日炙烤下的山路烫得吓人,后背早就湿透的孙所长,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最前面。
整整三天,我们跟着孙所长在烈日下翻山越岭。他说:“咱们多跑几趟没关系,老百姓的事可耽误不得。”直到第四天傍晚,当孙所长提出“共同管理、收益分成”的方案时,李婶使劲点着头,满含热泪的说:“孙所长,谢谢你,谢谢司法局!这些树是俺老伴生前亲手栽的,有了这些树,往后的日子俺就有盼头了……”这声谢,道出了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把你当亲人。

在我身边,像孙所长这样有温度的司法人还有很多,他们用37度的人文关怀,用零度的刚柔并济,用100度的热情执着,铁肩担道义,俯身做公仆。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值此山东省司法厅成立八十周年之际,回首峥嵘岁月,正是无数个这样的基层故事汇聚成齐鲁大地的法治长河。从跋山涉水调解纠纷,到走村入户普法宣传;从提供法律援助到开展社区矫正,一代代司法行政人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将法治精神融入齐鲁大地的肌理。八十年间,司法行政工作从初创到完善,从传统到智慧,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如今,法治已成为山东发展的重要基石。展望前路,我们将继续深化法治建设,优化法律服务,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致敬八十载奋斗历程,致敬每一位默默耕耘的司法行政人!新时代的法治山东,必将因你们而更加璀璨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