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我的司法行政故事】 在“法治枣庄”建设的征程中,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或许是扎根基层、化解邻里矛盾的人民调解员,用耐心与智慧消融分歧;或许是奔走在普法一线的法治宣传员,将法律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送到群众身边;或许是坚守公证、法律援助岗位的工作者,以专业与担当为群众排忧解难,维护公平正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枣庄司法行政人。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饱含着对法治的忠诚与对人民的深情;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却记录着司法行政工作融入社会治理、服务民生发展的点点滴滴。 “法治枣庄”新媒体平台开设“我的司法行政故事”专栏,带领大家走进司法行政系统的各个岗位,倾听来自一线工作者的心声,记录他们在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社区矫正等工作中的难忘经历与深刻感悟。
我是山亭区法律援助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多年来,我一直立足法律援助主责主业,严格履职、恪尽职守,扎实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努力为受援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2023年以来,审查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200余件,有效地维护了受援人的合法权益。
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我高度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在线下积极参加干部上讲台活动,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关于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精神;在线上利用业余时间,依托“灯塔-党建在线”、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载体,深入学习外地先进地区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的最新做法、特色案例,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思考分析,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注重认真钻研业务,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深入研究《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规则》《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规则》,重点对评估规定设立的16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逐项分析,梳理办案中及案卷整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常见问题,并对如何避免问题的出现形成独到见解。 机构改革后,原法律援助中心更名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机构职能一时难以理顺。面对困局,我深入思考,发挥自身优势,从专业角度提交《关于优化区司法局及所属事业单位机构职能申请》并获得批复,以文件形式明确了法律援助工作机构的性质,后续工作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断优化便民措施,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为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开通申请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提供“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的法律服务,有效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履行法律援助工作程序上,始终坚持严格把关、依规办事,一丝不苟做好每个环节、每个细节,积极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多个部门沟通协调,做好刑事案件法律帮助、指派辩护等工作。 根据法律援助宣传工作的特点,结合山亭区工作实际,我组织带领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治宣传志愿者开展“法治进校园”“春风送暖 法援同行”“法律援助惠民生 法律咨询进社区”“法援惠民生 关爱未成年人”“维护妇女权益 法援伴你同行”等系列法律援助宣传活动,采取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咨询、举办专题讲座、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等多种形式,重点宣传确认劳动关系、支付劳动报酬、给付赡养费、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以及如何申请法律援助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2023年以来,共组织开展法律援助集中宣传活动2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现场解答群众咨询800余人次,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率和影响力,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 细数这些年忙碌的瞬间,我觉得用四个字来形容更为贴切,那就是全力以赴。我全力以赴,只为每一次服务的竭尽所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法律援助事业的热爱与责任;经常出现在群众的身边,只为让法律服务更接地气;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只为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法律援助。我相信“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会越织越密,各类活动会遍地开花、法律援助团体不断壮大、群众参与的热情会越来越高,法律援助事业大有可为。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法援惠民,永无止境。我将持续聚焦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法律服务需求,更加积极能动履职,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标准,始终坚持应援尽援优援原则,规范服务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精准的法律援助服务,让法治阳光普照每一名有法律援助需要的困难群众,让每一名群众在法律援助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