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我的司法行政故事】 在“法治枣庄”建设的征程中,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或许是扎根基层、化解邻里矛盾的人民调解员,用耐心与智慧消融分歧;或许是奔走在普法一线的法治宣传员,将法律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送到群众身边;或许是坚守公证、法律援助岗位的工作者,以专业与担当为群众排忧解难,维护公平正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枣庄司法行政人。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饱含着对法治的忠诚与对人民的深情;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却记录着司法行政工作融入社会治理、服务民生发展的点点滴滴。 “法治枣庄”新媒体平台开设“我的司法行政故事”专栏,带领大家走进司法行政系统的各个岗位,倾听来自一线工作者的心声,记录他们在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社区矫正等工作中的难忘经历与深刻感悟。 在司法为民路上追逐法治之光
2020年的夏天,我怀揣着对法治的敬畏与为民服务的初心,通过招考踏入司法行政系统,成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者。如今回望,四年半的法援坚守让我读懂了法律的温度,九个月的普法实践让我见证了法治的浸润,正在进行的信访挂职锻炼更让我贴近了群众的心声——而这一路上,“通过法考”“申请公职律师”的成长印记,也让我的司法行政故事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与荣光。
初到法律援助中心时,我对 “法律如何守护弱者”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直到第一次接待一位满脸愁容的农民工老张,他在工地摔伤后,包工头以 “没签合同”为由拒绝赔偿,家里的孩子还等着医药费。我看着他攥皱的工资条,听着他带着哭腔的诉求,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法援工作不是冰冷的条文适用,而是要帮群众把 “纸上的权利”变成 “手里的希望”。 那时候,我一边跟着前辈学习整理法律文书、评查法律援助案卷,一边利用下班时间备战法考。白天,要接待因家庭纠纷红着眼眶的老人,要为不懂法的务工者讲解维权流程;晚上,台灯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成了最亲密的伙伴。有好几次,为了赶材料,加班到深夜后,还得拖着疲惫的身体研读法条。可我深知,每掌握一个知识点,未来帮群众维权时,就能多一分底气。 2024年,当我法考客观题、主观题均顺利通过时,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回想起曾对受援群众许下的承诺:我会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努力。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法考的证书,不仅是对自己努力的认可,更是一份 “为群众遮风挡雨” 的承诺。在法援岗位的四年半里,我参与办理了 数千起援助案件,从农民工讨薪到残疾人维权,从未成年人保护到老年人赡养纠纷,每一次看到当事人的问题得到解决,每一次听到他们说 “谢谢”,都让我更加坚定:这条路,走对了。 2025年1月,我调到普法办工作。如果说法律援助是 “点对点”地帮群众解决难题,那普法工作就是 “面对面”地让法治观念走进千家万户。刚开始接触这项工作时,我有些手足无措——怎么才能让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怎么才能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 在全区中学张贴校园欺凌典型司法案例。校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与梦想。然而,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其隐蔽性、群体性与危害性日益引发社会关注。为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警示潜在违法行为,我根据学生特点遴选了一批往年发布的校园欺凌典型司法案例,并商请区教体局广泛征求相关学校、老师的意见建议,最终制作成20份宣传海报在全区中学进行张贴。 通过案例剖析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与社会危害,呼吁全社会共同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看到广大学生在宣传海报前认真学习的这些瞬间,就像一颗颗法治的种子,落在了大家的心里——而我们,就是那个 “播种人”。虽然普法工作没有法律援助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每当看到有人因为我们的宣传而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我便深知:所有的付出,都有意义。 2025年4月,我来到信访局挂职锻炼。这是一个全新的岗位,也是最贴近群众的一个“窗口”。在这里,我接触到的不再是厚厚的案件材料,而是带着情绪、带着诉求的群众——有因为房子延期而焦急的广大业主,有因为邻里纠纷得不到解决的居民,有因为政策不理解而疑惑的老人。 刚开始接访时,我偶尔会被群众的情绪所影响。有一次,一位大爷因为拆迁补偿问题来信访,情绪很激动,说话声音很大。我试图打断他解释政策,结果大爷更生气了。后来,领导告诉我:“信访工作,先‘听’再‘说’。群众来这儿,首先是想找人倾诉,你得先接住他们的情绪,再帮他们解决问题。”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耐心倾听——把群众的诉求一条条记下来,把他们的难处放在心里。遇到不懂的政策,就及时向领导同事请教;遇到复杂的问题,还联合相关部门一起研究解决方案。 也是在信访挂职期间,我提交了公职律师的申请。有人问我:“你已经有法考证书了,为什么还要申请公职律师?” 我说:“在信访局这段时间,我更清楚地看到:群众需要的不仅是‘有人帮他们说话’,更需要‘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帮他们解决问题’。公职律师的身份,能让我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既为群众提供精准的法律解答,也为单位处理信访事项提供法律支持。” 当我把申请材料交上去的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从法援到普法,再到信访,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朝着“成为一名更合格的司法行政人”的目标迈进。 如今,我的信访挂职锻炼还在继续,公职律师的工作证已经拿到手中。回望这五年多的司法行政路,有加班到深夜的疲惫,有面对群众难题时的困惑,但更多的是帮助他人后的温暖,是见证法治进步的自豪。我常常想起刚入职时,领导说的一句话:“司法行政机关既是政治机关又是法治部门。”是啊,我们或许不是站在法庭上的法官、律师,但我们是法律援助中的 “暖心人”,也是普法宣传中的 “播种人”,是信访一线的 “倾听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让法律有温度,让法治有力量。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继续以法为炬、笃行不怠,带着初心与热爱,在司法行政的岗位上坚定前行,用更多平凡而扎实的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 “法治故事”,为群众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努力,让青春在法治建设中闪光。